九游会网站登录:8页信纸写满30年的陪伴!老读者王金凤分享全家人与青岛早报共成长的故事 来源:九游会网站登录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21 14:09:11

九游会登录首页:

  订阅一份报纸,全家人受益,家住西海岸新区的《青岛早报》忠实读者王金凤对此感受颇深。“《青岛早报》创刊30周年了,我读报读了30年,女儿也从10岁的小女孩成长为经济学博士、两位孩子的妈妈。我和老伴也从壮年来到了古稀之年,多年来早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,陪伴我们前行,为我们全家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。”近日,王金凤提笔写下8页信纸的文字,回忆这30年来一家人读书看报的美好时光。

  1997年6月30日晚,王金凤一家早早守在电视机前,等待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。“我们通过《青岛早报》了解到回归仪式的详细安排,提前做好了收看准备。”回忆起那个夜晚,王金凤依然心潮澎湃,“当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时,10岁的女儿和我们一起欢呼雀跃。窗外,青岛的庆祝焰火映红了半边天。”

  这样的时刻在王金凤家中并不罕见,从澳门回归到北京申奥成功,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,《青岛早报》都成为全家了解国家大事的桥梁。“2001年7月13日,我们通过早报得知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后,全家人激动得彻夜难眠。”王金凤说,从此全家人更加关注奥运有关报道,这份关注最终在2008年结出了“果实”。

  2008年夏天,王金凤在《青岛早报》上看到了青岛奥帆赛门票销售的消息。当时正在开发区参加摄影班学习的她,立即邀约好友购买了8天的奥帆赛门票。“我用相机记录了火炬传递、选手风采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,拍摄了数百张照片。”这些珍贵的照片不仅被青岛市摄影家协会收录,更让王金凤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荣誉——她的作品在奥帆摄影大赛中获奖,《青岛早报》还以《跨海送作品,重现“奥帆精神”》为题报道了她的故事。

  “后来有人问我怎么如此及时地获得奥帆赛的信息,我的答案始终如一:我订阅了《青岛早报》。”王金凤笑着说,这份报纸总能让她“先知先觉”。

  王金凤的老伴喜欢钓鱼,每天必看天气预报和钓鱼类报道;王金凤热爱摄影,报纸上的花期预报成为她安排拍摄计划的依据。“每年因天气变化,花期或早或晚,但《青岛早报》总会提前公布消息,让我不会错过最美的花期。”王金凤说,影友们常好奇她为何总能精准把握拍摄时机,她的秘诀就是“多看《青岛早报》”。

  王金凤拍摄的青岛特别是西海岸新区的人文图景,经常被《青岛早报》等报刊采用,她也经常受邀参加各种拍摄活动。

  展会信息、美食节活动预告、文化展览消息……报纸上的各类资讯极大地丰富了王金凤全家的文化生活。青岛市博物馆里参观、到中山公园逛灯会……都留下了一家人的足迹。“参观展会开阔了眼界,参加美食节既品尝了美味,又能买回来与家人分享。”王金凤笑着告诉记者。

  最让王金凤感动的是,女儿的教育成长也得益于报纸的信息。女儿小学时学了3年手风琴,正是通过《青岛早报》刊登的考级信息,他们才能及时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山东考区的考试。“报纸为我们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讯信息。”

  在王金凤看来,《青岛早报》对家庭最大的影响,是涵养了全家人的社会责任感,特别是对女儿的正面影响,对她以后成才大有助益。

  有一次,王金凤带着女儿和朋友去郊游。野餐后,王金凤随手将垃圾袋放在一旁,女儿立即制止:“妈妈,报纸上说这会污染自然环境,我们该带走。”在女儿的坚持下,他们把垃圾打好包,走的时候扔进了路边的垃圾桶。“孩子的坚持给我们大人上了一课:保护自然环境,人人有责。”王金凤说。

  另一件事发生在王金凤的女儿上小学时。一天,女儿郑重其事地对家人说:“我们的祖国是缺水国家,青岛市也严重缺水,我们要节约用水。”原来,《青岛早报》关于节约用水的报道深深触动了她。女儿建议废水再利用,用洗菜水、洗衣水冲厕所。王金凤马上买了3个储水桶,这个习惯从始至终保持到今天。“30年下来,应该节约了不少水。更重要的是,节约的美德深入全家人的心。”王金凤说。

  最让王金凤震撼的是女儿上初一时的“意外事件”。一天中午,女儿比平时晚回家40分钟,王金凤询问后才知道,她在校车上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,一名伤者倒地,围观者众多却无人报警。女儿立即下车用公用电话报警,并守候到警察赶来。“校车开走了,她只能步行回家。平时中午能休息一会儿,那天吃完饭她就直接返校上课了。”王金凤回忆道。那天她没有责备女儿,反而暗自佩服:“十几岁的孩子遇到突发事件,能如此从容地报警并尽责守候,这份责任感从何而来?我们并没有特意教过她。”王金凤后来慢慢的发现,女儿通过读书读报,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勇于担当的品质。

  从小学到高中,女儿一直担任班级干部,品学兼优,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“小精灵”。“不是因为她比别人聪明,而是她关心的事更多。”王金凤欣慰地说。

  女儿去外地上大学后,王金凤开始了一项新的事业——剪报。她将报纸内容分门别类,粘贴成3个厚厚的本子:一本是保健养生的,留给她和老伴参考;另外两本是人生哲学、心灵鸡汤和美文等,打算留给女儿。

  “希望这些剪报能为女儿的人生之路点亮一盏灯。”王金凤说,这些用心良苦的剪报,不仅是知识的传承,更是母爱的延续。

  30年的读报时光,让王金凤在摄影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她的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,如今她是山东省、青岛市女摄影家协会会员。“这些成就,不能离开《青岛早报》多年来的滋养。”王金凤说。

  如今,王金凤的女儿已经从10岁的小女孩成长为经济学博士、两个孩子的妈妈。而王金凤和老伴,也从壮年步入了古稀之年。“悠悠岁月,《青岛早报》创刊30周年了。”在手写信的结尾,王金凤深情地写道:“多年来,《青岛早报》是我们的良师益友,陪伴我们前行,赋予我们力量,为全家带来了诸多美好。”

  30年,一万多个日子,一份报纸与一个家庭的故事,折射出的是媒体与读者之间深厚的情感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这种日积月累的陪伴显得很珍贵。“借此《青岛早报》创刊30周年之际,我们全家由衷感谢《青岛早报》,道一声:有你,真好!”这朴实无华的话语,道出了王金凤全家的心声,也道出了无数忠实读者的共同感受。一份报纸,一个家庭,30年时光,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陪伴、成长与温暖的佳话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这份执着与坚守,这份情缘与陪伴,显得这么珍贵而动人。

  在《青岛早报》创刊30周年之际,我们打开时光的收藏夹,期待聆听您与早报那份特殊的情缘。即日起,青岛早报编辑部发起“我与青岛早报的故事”征集活动,让我们共同编织这份属于青岛人的温暖记忆。此次征集将精选最具代表性、最感人的读者故事,在《青岛早报》报端及新媒体平台专题展示。同时,我们也将刊登读者提供的与早报相关的老物件照片——那些泛黄的报纸、珍贵的读者来信、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礼品,都是时光最好的见证。

成功案例

站内搜索

推荐产品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陈经理
手机:177 1706 1701
电话:021-56387568
邮箱:123848020@qq.com